关于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发布日期:2018-06-2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办公室

 

关于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伊春市人大农林委员会

2018621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常委会工作安排,5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查组,在副主任金达人带领下,对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调查。调查组深入到铁力市等地,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走村入户等形式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听取了市政府主管部门的工作汇报。同时,委托其它县、区人大对当地脱贫攻坚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部署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重大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一号工程”意识,细化目标任务,靠实工作责任,狠抓方案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截止201712月末,全市共有省级贫困村19个,已出列5个(铁力市爱林村、卫国村,嘉荫县旧城村、黎明村、育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7676950人,已脱贫12752425人,未脱贫24924525人,贫困发生率3.03%  

(一)加强组织领导,谋划部署到位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对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作为党委、政府的“一号工程”,构筑起了党政齐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工作格局。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全市脱贫攻坚动员会、领导小组会、工作推进会、产业脱贫现场会等,并制定下发了《伊春市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提出了符合市情实际的工作思路、目标要求和帮扶措施,明确了脱贫攻坚的任务书、作战图和时间表,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高环非常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多次深入到铁力、嘉荫等地开展调研考察,靠前指挥,了解贫困状况,研究扶贫对策,解决实际问题。市长韩库多次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精准识别、产业扶贫、资金保障等政策措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晓峰多次到嘉荫县脱贫帮扶点调研考察,及时帮助解决脱贫攻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委其他常委同志和市级领导同志都分别到脱贫联系点调研考察,研究措施,推动落实。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推动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二)完善体制机制,责任落实到位一是落实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体制机制,市里与11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市)区、8个政策保障部门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形成了层层传导压力、级级落实责任的工作落实机制。全市派驻村工作队161支,驻村第一书记116人,帮扶部门115个,帮扶责任人4587人,实现“一对一”驻村帮扶全覆盖。制定出台《伊春市关于开展定点帮扶贫困村和一对一帮扶贫困户工作方案》《伊春市定点驻村扶贫工作队及工作队员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帮扶责任人帮扶工作的通知》,在全省率先实行驻村工作APP管理,年驻村不少于240天。二是落实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回头看”实施方案》《伊春市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办法》《伊春市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以及14个专项扶贫行动等系列文件,市各有关部门和(市)县、区也相继出台和完善脱贫攻坚系列文件,涉及产业扶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农村危房改造等,很多“老大难”问题都有了针对性措施。三是落实脱贫攻坚投入体系。坚持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资金投放,确保扶贫投入力度与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求相适应。市财政安排11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作为担保资本金,在市农商银行放大成5500万元产业发展贷款,予以全额贴息,目前已发放3368万元,带动贫困人口8341561人。为切实解决贫困群众贷款难题,铁力市、嘉荫县、市本级各拿出1千万元设立小额贷款风险补偿金,解决“不敢放”问题。农商行实施“两破、一容、一减”政策(破除借款主体限制,破除年龄界限,提高容忍度,减少贷款流程手续),开通绿色通道服务“最后一公里”,实行逐人贷、整村贷,解决“贷款难”问题。共发放小额贷款1.28亿元。

(三)落实精准要求,工作措施到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紧扣“六个精准”目标要求,落实“五个一批”工作措施,规范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加快推进扶贫信息化建设,逐级夯实工作基础,明确脱贫时序和帮扶措施,实现了工作措施到村到户到人,体现了扶真贫、真扶贫的要求。一是突出精准识别和退出。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要求,对贫困对象实行地毯式排查、网格化管理、动态式调整,确保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全市严格贫困人口识别和退出的标准和程序,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出台了《八类不精准问题细化量化标准》《收入核算标准》《安全饮水、医疗、教育、住房保障标准》等政策文件,对识别和退出贫困人口进行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并按照“一册五卡四账”要求重新建立贫困户档案,严格执行“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程序,做到全程留痕、规范操作。铁力市组成76个入户核查小组,对每个行政村进行逐户逐人对标识别,重新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并通过“两公开一公示”,有效保障了识别结果真实准确、公开公正。二是突出产业扶贫。重点推进“35”工程,形成“六大产业扶贫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已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56亿元,建设56个产业项目,带动贫困人口19143470人。合作社带动模式。建立平贝种植与烘干、绿色水稻、藏香猪养殖等合作社23个,带动贫困人口11361893人,年人均增收1920元。光伏产业整村推进模式。建设光伏产业项目11个,带动贫困人口560933人,年人均增收1619元。龙头企业牵动模式。省玉双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九禾泉米业公司等4家龙头企业,通过订单种植粘玉米、水稻、红小豆等,带动贫困人口3081604人,年人均增收1604元。“扶贫车间”就业模式。铁力市鸿舜纸业有限公司在永丰村建立“扶贫车间”,实现原地转移就业,政府无投资,村民无风险,带动贫困人口3073人,年人均增收近3000元。“旅游+扶贫”模式。嘉荫县佛山村江畔农家乐项目,带动贫困人口110人,年人均增收500元。电商助力销售模式。铁力市通过建立农村淘宝服务站,帮助贫困户实现绿色有机大米、笨鸡笨鹅等上线销售,所得收入全部返还贫困户。三是突出政策保障。住房保障方面,有贫困户危房1369户,改造开工1121户,竣工903户。饮水安全方面,有饮水问题贫困人口2907人,已解决1064人。教育保障方面,资助贫困学生368名,已实现没有因贫辍学的目标。医疗救助方面,实行了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全部承担,参加新农合及大病保险全覆盖,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建立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结算机制。医疗救助贫困人口1339人次,临时救助3242人次。低保兜底方面,实现“两线合一”,纳入低保贫困户5226人,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780元。纳入农村特困供养263人,累计发放资金309.8万元。基础设施方面,19个省级贫困村已实现“三通三有”全覆盖。

(四)营造攻坚氛围,宣传发动到位全市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拓宽宣传阵地,把加强宣传作为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的重要抓手,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一是强化户外阵地宣传。各地将脱贫攻坚工作宣传列入日常重要工作,定期更新、维护宣传栏、展示牌,设置与时俱进的宣传标语、生动活泼的宣传海报,系统全面的宣传展板,重点宣传村落基本情况、整体规划、建设进展、村民参与等内容,全方位展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措施及取得的成效。二是强化媒体平台报道。利用广播、电视台、报纸等传统媒体设定专栏,连续报道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挖掘提炼扶贫工作先进事迹或成功经验,以视频及图片等直观展示村容、村貌、人文和乡风等建设成果;采访农民对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的真实感受和态度。在市县区政府门户网站上设立脱贫攻坚专题,创建了《伊春扶贫》微信公众号,推送脱贫攻坚相关文章,引导网民关注、宣传脱贫攻坚工作。三是强化动态信息报送。各县(市)、区分管部门及时收集整理和报送有关信息,市扶贫办刊发《脱贫攻坚在伊春》简报101期;编辑制作扶贫专题片2部(《春潮涌动拔穷根》《脱贫攻坚风正劲》)全国第四个“扶贫日”宣传片1部,营造了全社会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缺位我市一些偏远山区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是制约我市绿色化转型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尽管市委、市政府对加快脱贫攻坚战略进行重点推进,但仍有少数职能部门大局意识不强,没有充分发挥出职能部门的服务作用;部分帮扶单位有畏难情绪,思路不宽;有些驻村队员存在工作不深入等问题。

(二) 内生动力不足。从帮扶工作来看,有的地方不注重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贫困群众来看,有的安于现状,单纯依靠外界帮扶被动脱贫。有的习惯“等靠要”,依赖政策不愿脱贫。

(三)产业扶贫偏弱。项目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产业趋于雷同。与省里确定的每个省级贫困村要有一个带动脱贫的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要有一个脱贫项目的要求有一定较大;部分产业扶贫项目存在利用率不高问题;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

(四)政策保障不强贫困人口医疗救助资金、临时救助资金和低保资金还存在缺口,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个别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和乡村干部对扶贫政策把握不准,宣传力度不够,贫困群众对政策的了解还不够清晰。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今年是我市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的关键一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强弱项的重点任务,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围绕“精准”再检查,开展查漏补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严格执行识别和退出的标准和程序,确保漏评率、错退率和错评率不超过2%。围绕“精准”再检查,重点排查脱贫户、五保户、低保户、受灾户、大病户、新入户籍、无户籍和“回头看”错误清退人口,进一步规范“一册五卡四账”档案管理,做好查漏补缺工作,把好程序关和质量关,决不能为了赶进度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

(二)围绕“产业扶贫”再发力,补齐发展短板一要着力抓好扶贫项目落地。各地要依托发展规划,立足贫困村资源禀赋,围绕林菌、林果、林药、林畜、林农、林菜、林游、林工等八个产业,对谋划确定的产业扶贫扶持项目进行再落实、再推进。二要着力构建新型经营主体。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贫的各项政策,引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参与脱贫攻坚,要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建立贫困户增收利益联结机制和长效脱贫机制,确保贫困户真正增收受益。三要着力强化龙头引领带动。要围绕龙头上项目,培育主导产业,打造“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脱贫模式。要以黑尊、北货郎、汇源、越橘庄园、忠芝、格润、葵花、宝宇等龙头品牌建设为牵动,打造红松坚果、蓝莓小浆果、黑木耳食用菌、林下北药和森林猪等特色产业链,带动扶持的贫困户依托产业链脱贫。同时鼓励贫困户发展养老养生、休闲旅游、山(农)庄经济等新业态增收脱贫。

(三)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再落实,确保扶贫政策落地生根。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联动,履职尽责,创新办法,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整合更多的资源,确保中央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政策落地生根,取得实效。要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及饮水安全工程进度,确保2018年底保质保量全面完成;落实落靠医疗、教育政策,强化政策宣传,提高贫困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严格执行低保政策标准,确保兜得住、兜得好。

(四)围绕“扶贫先扶志”再鼓劲,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要进一步强化正确舆论导向,推动群众“想脱贫”。坚决杜绝“等人送小康”的懒惰心态、“靠人来救济”的依赖心理、“要钱还要物”的功利思想,全面宣传“扶贫不扶懒、扶干不扶看、扶志不扶靠”的思想,引导贫困群众增强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提升贫困群众的“精气神”,由“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要进一步强化路径引入,确保群众“能脱贫”。组织引导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能从事一项特色产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要加强技能技术培训,确保群众“会脱贫”。各级农业、劳动就业等部门要围绕林菌、林果、林药、林畜、林农、林菜、林游、林工等八个产业开展技能培训,提升致富能力,努力将贫困户塑造成为有本领、懂技术、肯实干的劳动者。

(五)围绕“夯实脱贫工作责任”再加力,严格开展督查考核。我市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各地及各有关部门要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一次再动员、再部署、再推进。要进一步夯实各级党委、政府和村“两委”主体责任,夯实驻村第一书记、驻村队员、派出单位的帮扶责任,夯实县(市)、区各级督导组的督导责任,真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确保脱贫攻坚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强化脱贫攻坚督查,特别是要强化对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监管,确保扶贫项目健康运作、扶贫资金安全有效。要严格执行脱贫攻坚监督执纪问责办法,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搞形式主义的,要严格追责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