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21-07-01 来源:- 作者:教科文卫委

伊春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2021年6月)

 

市人大常委会: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21年监督计划安排,为做好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我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情况报告的相关工作,增强监督实效,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吕瑞晏率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及市教育局相关人员组成调研组,于5月7日至8日对全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一行深入伊春职业学院和伊春技师学院,实地查看了院校各类综合实训车间、实训室等教学基地20余个,深入了解职业教育升学就业、育人方式、专业设置、教师培养、产教融合等人才培养情况;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市教育局及伊春职业学院、伊春技师学院工作汇报;委托其他3所县属职业学校进行自行调研;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走流程”实践活动,听取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及相关人员等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及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着力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我市职业教育发生格局性变化,形成了以中高职为主体,职业高中为补充的一体化发展框架,推动全市职业院校融合办学,相互衔接,错位发展。

(一)高职院校。全市有高等职业院校1所,即伊春职业学院,业务主管部门为省教育厅,有6个二级学院和2个教学部,教职工390人,在籍学生6636人,开设专业35个,有校内大型实训基地3个、各类实训室30个。

(二)中职学校。全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4所,其中市属1所,即伊春技师学院,于2020年末实现“一院两校”整合,在岗教职工383人,在校学生6155人,开设专业36个,校内外实训基地10个、各类实训室96个。县属职业学校3所,即铁力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教职工71人,在校学生181人,开设专业5个,校外实训基地5个、实训室14个)、嘉荫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教职工66人,在校学生394人,开设专业3个,为高职教育培养生源,本科升学率达70%)、金林区职业技术学校(教职工41人,没有招生,以开展培训服务地方经济为主)。

二、全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总体情况

近年来,各级职业学校不断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完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育人机制,推进中高职贯通培养。围绕“生态立市、旅游强市”发展定位,结合我市产业人才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强化师资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为推进我市绿色化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一)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各级职业学校把招生作为学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伊春职业学院加大投资改善办学条件,积极争取增加招生计划,调整专业设置并成功申办口腔医学、音乐教育等国控专业,招生人数逐年递增。伊春技师学院制定并落实招生工作“招、管、教、控、送”五字方针,开通招生直通车、招生服务热线,在我省20多个县(市)区建立招生工作站,宣传引导,更新观念,拓展招生。

(二)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各级职业学校把教育教学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伊春技师学院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开展自助餐式和分层次教学,将实习实训贯穿教学全过程,以赛促学,三年来有100多名学生在省、市技能大赛中获奖。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机制,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努力打造升学有希望、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做人有品德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调整优化学科布局,专业设置更加合理。各级职业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调整办学方向,围绕我市森林生态旅游、森林食品、木业加工、绿色矿业等优势特色产业需求,通过巩固优势专业、开发新专业、建设特色专业来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与主导和新兴产业的对接,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和落地人才。伊春职业学院构建国家级、省级、院级特色三级专业建设体系、5个省域高水平专业群。三年来新增中职专业41个,在护理、健康养老、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开设专业,形成与伊春产业分布形态相一致的专业分布新格局,打通了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通道。深度开展中高职专业共建,推动伊春职业学院和技师学院在中职专业、五年一贯制、3+2中高职贯通、单独招生等人才培养上密切合作,实现错位发展、贯通发展、融合发展。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各级职业学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骨干教师培训制度,三年来组织教师121人参加国培省培,有效促进教师师德与执教能力的提升。通过引进高学历人才,聘用企业一线高级技师担任实训指导教师等方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一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过硬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五)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初见成效。把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与知名企业开展多层次、多类别合作,努力探索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方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伊春职业学院积极推进与建龙西钢有限公司、伊春森工集团等多个企业深度合作,与建龙西钢合作开展半工半读现代学徒制的学生培养,为企业发展订单培养专科层次高素质的管理和专业技能人才,推进社会多元化办学的改革实践。伊春技师学院与建龙西钢有限公司、光明集团、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等40多家企业合作,开展技能提升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定数量的德才兼备技能型人才。

(六)开展职业技能人才培训,服务区域经济发展。2020年,我市职业院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公益岗位培训、企业通用素质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等5146人次。伊春职业学院利用国家和省、市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等方面的政策,重点做好旅游企业从业人员、幼儿教师从业人员、森林防火应急救护人员、养老从业人员、军转干部的职业技能提升工作。伊春技师学院作为伊春市创业培训基地、再就业培训基地、农村劳动者输出培训基地、林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通用工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通用素质提升等各类培训,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七)拓展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是“双创”的主力军。伊春职业学院多措并举确保就业质量,通过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召开线上线下招聘会、动员毕业生参军入伍等方式,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保证就业质量,做实签约率和到岗率。2018届毕业生就业率89%,2019届、2020届受新冠疫情影响就业率分别为68%和71%。伊春技师学院近年来安置学生就业3189人,就业率98%以上,就业满意度95%以上。职业教育在稳定就业、服务双创、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组认为,虽然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得到了相应发展,但受历史、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发展薄弱,存在教育结构性短板。特别是随着我市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成为制约我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瓶颈。

一是对职业教育内涵理解不够。我市职业院校热度不高,“重普教轻职教”现象仍很突出,职业教育战略地位不强、观念滞后、宣传不到位,办学层次单一、专科牌子不亮、名牌专业较少,吸引力不强。目前我市中高职教育体制分割,管理分层,缺乏整体深度合作。

二是生源减少招生困难。根据我省及我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近几年适龄人口迅速减少,职业教育生源受到直接影响。职普发展不协调,与国家要求的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还有很大差距,生源质量差。

三是师资力量不足。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陈旧老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够,“双师型”教师紧缺,教师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学校的内涵管理、专业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有差距。

四是技能人才结构不优。目前职业院校技能培养和培训工种多从属于传统服务业和劳动密集行业,新业态产业技工不优不强,初级工多、高级工少,传统型技工多、现代型技工少,单一型技工多、复合型技工少,短训速成的技工多、系统培养的技工少。

五是校企合作缺乏深度融合。校企协同保障机制不够完善,校企合作多停留在订单式、委托式培养等层面上,职业教育服务市场能力不够强。职业教育出口不畅,我市大型企业不多,技能人才待遇不高,不足以吸引留住人才,毕业生外流严重。

四、推进全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的重要基础。在今年四月份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指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市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此,建议市政府要创新举措,用好政策,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解决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困难瓶颈,推动我市职业教育乘势而上、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技能型适用人才培养质量。

(一)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增强办学活力。一是认真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在推进实施我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中找准职业教育发展定位,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努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强化职业教育统筹,整合现有职业教育师资、设施、基地等资源,实现我市职业教育中高职深度衔接、融合发展,集团化办学,一体化发展,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科学规划职业教育工作,有效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金保障、人才引进、教师编制、职称核定、政策措施等重点难点问题,为推进我市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保障。

(二)加大资金投入,拓宽办学渠道。一是建议市政府要加大职业教育各项经费落实力度,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二是加大社会资本投入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参与职业教育建设,拓宽办学融资渠道,通过财政投入、企业投入、社会融资及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推进多元化办学。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投入力度,支持伊春职业学院纳入全省“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力争升入本科层次职业学院,提升院校办学规模和水平。

(三)注重宣传引导,扩大职教影响。一是利用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初中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意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择业观,引导适合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二是吸引应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青年农民等群体到中职学校学习,扩大生源。三是继续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等活动,广泛宣传国家及省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及政策措施,使职业教育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被认知认同认可,增强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四)优化育人环境,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一是优化专业设置,立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提升传统专业”的办学思路,调整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建设紧密对接产业体系的专业群,加强品牌建设、跨专业融合。围绕林业产业优化升级方向,扩大森林生态旅游、森林食品、林都北药、特色养殖、森林康养、电商物流、大数据技术应用等重点产业领域、品牌特色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有效供给,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二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在人才流动和引进专业教师上制定宽泛灵活的用人政策,加强伊春职业学院和伊春技师学院校际间教师互派、师资共享、专兼职教师互助。组织专业教师定期参加企业实践,掌握最新技术,扩大专业视野。招聘一批高层次技术技能和特殊高技能人才兼职,补充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发挥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带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高水平发展。三是拓宽技能人才成长渠道,通过贯通培养、对口升学等多种形式促进中高职衔接,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提升人才培养的规模、规格和质量,使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迈向中高端、乡村振兴的产业生力军,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

(五)深化产教融合,扩大校企合作。一是支持企业和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激发政府、企业、社会、学校共同促进职业发展合力。鼓励以资金、资源、管理、技术等方式参与办学和经营管理,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模式多样化。二是健全校企合作制度,将职业教育与本土就业需求紧密挂钩,实现供需无缝对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发展模式,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精准实施定向培养、委托培养和订单培养。支持职业院校与建龙西钢、森工集团、钼矿等企业深度合作,增强职业技能培养的系统性和适用性,培养一批“专业精、懂管理、擅实践”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拓宽学生的升学和就业空间,为推动伊春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注入活力、增添动力。

(六)推进育训并举,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利用职业学校自身优势,推进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发挥职业教育在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作用,服务双创工作,组织对新型职业农民、下岗失业待业、退役士兵等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保障。主动对接各行业部门,围绕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协调发展,切实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训质量和实效。